close

依內文描述,作者Frederick G. Vosburgh(曾任國家地理學會副主席,2005年過世,享年100歲)偕攝影師Joe Baylor Roberts(以擅長航空攝影出名)來台應該是1949年8月,天氣非常炎熱之時,他的友人告訴他,這時候來台灣整天都是濕的,早上浸在汗水裡,下午則被陣雨打濕;攝影師因而領悟為什麼台灣郵票不塗背膠,因為太炎熱和潮濕,郵票會黏在一起。所以本文標題用「熱點」兩字,是因為台灣的熱,並非局勢上的焦點,不過也可能是一語相關。

1959-02 John Dominis -16-2 A nursery school ..jpg文章主要描述他在台北、桃園角板山、礁溪、蘇澳、蘇花公路、花蓮、東線火車、台東、屏東、高雄、台南的旅行,只有文章開頭提起當時的局勢,國民黨軍隊大量撤退來台,人口比當年4月統計的7,026,883人激增甚多,總人數已超過澳洲,讓他聯想起「沉重的救生艇」,由於局勢緊張,警察防匪諜及228事件以來的對立,從香港進口的英文報紙被禁,但報僮會高價偷賣。

當時的公務員只上班到下午一點(驚!),且層層官僚體制效率不佳,以至於作者申請採訪原住民花了不少時間,因此有不少時間留在台北,觀察到通貨膨脹、物價高昂,例如攝影師想買測光表,要價800萬舊台幣折合新台幣200元,美金40 美元;一件美軍的卡其色襯衫,售價將近6美元。由於物資匱乏,旅館自來水壓力不足,二樓以上無法供水;台北市公車不多,民眾主要靠步行或腳踏車、三輪車行動,少見的凱迪拉克、水星、別克、克萊斯勒名車大都是高官從大陸帶過來的,以至於當局已將日本人的右駕規定改為左駕。

當時在台灣工作的美國人約209人,主要為領事、新聞服務和經濟合作等官員,少部分商人和傳教士,作者提到戰後基督教吸引了不少人,有些是在南洋被俘後,受到很好的待遇,而感念在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也訪問了馬偕醫生的兒子偕叡廉博士,博士告訴他原住民藉觀察鳥的動向判斷吉凶的習俗,而且是他父親(馬偕醫生)留傳給他的。

獲准可以採訪原住民後,他搭人力台車前往角板山,有個路段是一位15歲女孩推車,推載有5個壯漢的台車,竟聽不到氣喘聲。不過他對台車印象不佳,橋梁老舊,搖搖晃晃,會車時必須將台車抬離軌道,下坡剎車尤其危險,很容易翻車,他問車伕危不危險,傷亡多不多,獲告不是很多,但車伕總是最先知道要跳車,所以大部分的傷亡是乘客,讓他更覺不安。

作者佔不少篇幅介紹原住民生活與習俗,大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如黥面、敲掉門牙等象徵與意義,因此不再贅述。不過,他曾問一個男人為什麼要敲掉門牙?沒想到這人咧嘴笑著說:「這樣就可以同時吸煙和吐痰啊!」,算是花絮吧。比較超乎我的常識的是,作者提到原住民喜歡煮蝸牛吃,而不像漢人敲破殼餵鴨子,況且蝸牛才剛於17年前由中國傳入,並非傳統飲食。然而這個亞熱帶島嶼已經成了蝸牛的伊甸園,連台北的花園裡也會看到牠們正在吞噬葉子和花朵。

不過,近代蝸牛的蔓延在其他地方引起驚慌,作者提到這種非洲巨型蝸牛正在吞噬塞班島、天寧島和其他太平洋島嶼上的植被,也曾因入侵夏威夷而引起驚恐,當時蝸牛已陸續在加州、紐約和巴爾的摩隨著作戰物資登陸,但是農業部報告說,都被動植物檢疫檢查員發現並銷毀了。日本人倒曾經認為這種超大蝸牛可能可以養活其不斷增加的人口,特別在東京的玻璃溫室中飼養,但最終發現不適合日本人口味,對日本來說也許是幸運的,也因為那裡的氣候太冷,蝸牛無法在野外繁殖。【註:感謝楊長鎮網友提供資訊:台灣是在1932年(日昭和7年)由台北帝國大學(今台灣大學)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為目的自新加坡引進。難怪作者很篤定的說17年前(1932年)傳入,只是他說來自中國,不知出處何在,又是值得探討的議題了!】

接著作者一行人開吉普車前往花蓮,經礁溪、蘇澳前,看到不少日本人破壞的戰備碉堡,正在清除廢墟及通道的,竟然是一群女人;也看到繁忙的木材及樟木的運輸,但提到當時樟腦產業已經因人工製品而萎縮。

花蓮到台東改搭火車,然而路程才108英里,竟花了13 小時半,因為有些橋梁被洪水沖毀,必須步行到下一站駁車,他詢問為何不改善橋梁工程,鐵路官員無奈的回答沒錢。旅途雖然辛苦,但也有樂趣,旅客中有位阿美族人,只有腰間繫一塊布,過溪以後,只需甩掉身上的水即可,羨煞不少旅客;而他拿口香糖安慰一位啼哭的小女孩時,他訝異女孩和家長不識口香糖,竟被誤以為是藥品,他還得教女孩怎麼食用。台東到屏東、高雄的路程,搭的是一輛美製福特巴士,由於接下來的行程比較接近發達的農、工、商業,料讀者不感興趣,因此著墨不多。不過作者很訝異台灣的教育不錯,路途上碰到不少英語流利的人,東部和南部的行程即結識一位旅伴。至於他在台灣停留多久,文章沒有透露,但長達37頁的圖文間流露他對原住民的好奇、關心二戰後的復原與軍警的辛勞,雖然那時正值國民黨軍隊在大陸全面潰敗之時,但畢竟從國家地理雜誌的角度,只能點到為止,即使如此,所提供的精彩照片及精湛的文字,仍然是了解當時台灣人民生活樣態的絕佳資料。

93290892_2985988598156173_3527980922567655424_n.jpg

何應欽與孫立人將軍

93382307_2985990861489280_4139958138126204928_n.jpg

角板山溪口台地

93357700_2985993024822397_5118207274174644224_n.jpg

基隆河遠眺

93579831_2985994568155576_4825677201967939584_n.jpg

披美軍降落傘迷彩布料的女郎

93964423_2985997581488608_8251237422407352320_n.jpg

原住民紡紗

93366674_2985998861488480_4449457127903199232_n.jpg

台灣人習慣在馬路上曬稻穀,讓汽車輾壓。

93618551_2986001978154835_1809670533000724480_n.jpg

難得見到總統府前赤腳挑擔的景象

93629815_2986006414821058_6221406595230728192_n.jpg

台南火車站前廣場,作者說白色建築物是一家報社

94001013_2986010024820697_155919549206626304_n.jpg

阿兵哥在赤崁樓前古井打水

94103111_2986014171486949_8158811581623304192_n.jpg

日月潭的漁船

94177074_2986016128153420_2570128646337462272_n.jpg

北投的水牛群

 

arrow
arrow

    Tien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