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女孩》的作者(美籍華裔女記者LESILE T. CHANG張彤禾)於2004年至2007年間在東莞明查暗訪三年,深入接觸幾位打工女孩,採訪製鞋工廠、交友俱樂部、英語補習班,見證了她們夢想的萌芽與破滅。這本書雖然只區分兩個章節,分別描述城市與鄉村生活,但同時也穿插了作者的身世,以他祖父在上世紀初留學美國,違背父命改變學科,回國後努力開創自己天地的過程當作對比,因此讀起來更具多樣性,完整記錄下了近代中國工業化時代瞬息萬變,以及共產黨治下所產生的種種荒謬與扭曲,但也包含著對人性的同情與省思,尤其以華人血統批判中國人的包袱與個性,特別搔到癢處,令人大呼過癮。

 這是一本少有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的好書,作者華裔身分有助於對中國各種傳統與陋習的理解,相信西方人讀起來會有「窺堂奧」之感,很容易就理解中國人「不動聲色」的神祕感,以及為什麼作者和她的父親「還能回到中國和那些謀殺他祖父的黨羽在一起」的理由。

 在作者筆下,當代中國人的道德觀在急速變化又沒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時代裡,視「不擇手段」、「鑽營奉承」為理所當然,說起謊來臉不紅氣不喘,誠實與重然諾成了落伍的象徵,大大發揚《厚黑學》的極致。因此為了搶佔賺錢先機或職位升等,許多來自台灣的管理大師在這裡大受歡迎,教他們如何自我提升。但也不乏本土產生的「成功學專家」,她提到曾在東莞看到《方與圓》的作者演講,鼓吹「大家做他們已經耳熟能詳的事,像是:卑鄙小器、現實功利、嫉妒巴結、競爭搶奪、逢迎諂媚、詭計欺騙」。

 作者的文筆也沒話說,她提到書中主角之一的春明為了向政府投訴工廠的不公不義,跑了許多勞工管理機關,都被互踢足球,最後總算找到申請規範,「她把申請說明書用力甩到櫃檯上,辦事員將說明書拿起來,書面文件總是能讓中國人心服口服,他看了申請說明書後放回櫃檯,然後慢條斯理地警覺自己今天可能真的需要做點事,他指著春明要他到櫃檯最後面拿一張仲裁單……」沒有謾罵,也沒有嚴詞,卻讓讀者讀起來會心苦笑。

 台灣在這本書中也有一些角色,但並非描述作者家人曾在台灣落腳,或她本人也曾來過台灣的經歷,而是台商在中國大陸並不被尊重,她敘述歐美外資廠商對員工福利最好,最受歡迎,日韓港澳其次,最差的是台灣,只比中國大陸的好一點。常讀到一些台商控訴在大陸受到詐欺與不公待遇,因此看到這一點,讓我感覺訝異外,也覺得不舒服,台商真該好好反省,有些人在國內以商逼政,假如在中國大陸又光做些剝削勞工的勾當,這就令人不齒了。幸好作者採訪一家「裕元」台資廠商,描述這家廠商的管理還算上軌道,也有人性化待遇,儘管是受美歐美人權運動的壓力不得不然,但總算讓我覺得平衡一些。

 作者家族在大陸的遭遇曾有過悲慘的時刻,文化大革命後,大都隱忍不語,但有一位親戚「與眾不同」,到處爭求平反30餘年未果,最後違心的運用了對台灣「統戰」的藉口,以及愛國之名義,才獲得立碑的待遇,作者不無感慨,「現在的中國一直和過去牽扯不清,表面上對於過去感到驕傲,畢竟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身為美國人的我時常被提醒;但是除了電視播放的清朝宮廷連續劇外,好像也沒有人願意做更深入的探討---為何一個偉大文明在面對西方衝擊時如此不堪一擊?是什麼讓1950和1960年代的人民,如此輕易的在工作場合、在農村,甚至在家庭中互相鬥爭批判?而這些人民又如何能在事情過後一切如常地過生活?」 

她認為答案是中國人「選擇遺忘」,另一個原因是「害怕」,那些曾被下放勞改的親戚,在窮鄉僻壤虛度二、三十年光陰後,被問及過往時,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深怕一言不合便惹來殺身之禍。在台灣,許多人對於中國的現況及過往則選擇「視若無睹」,眼光只放在未來,殊不知「狡兔死,走狗烹」,當台灣被「統戰」的價值盡失之時,後果堪虞,何時才能對中國底層受苦受難的人民多一點關懷?

arrow
arrow

    Tien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