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篇已經可清楚交代東寧國是國家的性質,但是,中國和台灣許多學者都主張東寧國是鄭經才開始的,似乎不忍糟蹋鄭成功的民族英雄地位,其實,鄭成功早已經有獨立的念頭。前面提到鄭成功已經有「開國立家」、「建都承天府」、「立萬世不拔基業」的想法,有人或許會認為光憑這樣一段話斷定鄭成功有獨立之思想太武斷了一點,何況鄭成功死前還念念不忘明朝先王,再怎麼說,都還算是「海外孤忠」。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在於文獻資料裏多次提到鄭成功將台灣比作「海外扶餘」(取「隋朝末年虯髯客(張仲堅)助李靖扶佐李世民建立唐帝國,自己卻遠走海外,另於扶餘獨立建國,不受中國統治」的意思)。

先看看鄭成功取台的背景,那時候,鄭成功連年爭戰,尤其在北伐長江失敗後,僅餘金、廈二地,土地狹小,糧食不足,清軍又隨時可能進攻,處於極度緊張戒備狀態中。 在這情況下,鄭成功也許曾經想起父親鄭芝龍的囑咐,《海國聞見錄》之「東南洋記」提到:「鄭芝龍昔鯨鯢海上,娶倭婦翁氏,生成功;隨帶數十倭奴聚泊臺灣。視海外荒島不足以有為,仍寇江、浙、閩、粵;因囑其子曰:『倘不可為,臺灣有如虯髯之安』。及鄭成功寇鎮江敗歸,阻守金、廈,始謀取臺灣。會荷蘭之通事何斌逋夷負;釣鹿耳門,知港路深淺,說成功聯檣並進。」這段紀錄提到鄭芝龍囑咐鄭成功萬一無法在中國大陸立足,可以效法虯髯客,避居海外荒島。以一個海寇的立場想,建立狡兔三窟的想法應該不足為奇,鄭成功應該早已經受到啟發。

就在這時候,明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1660年),在台灣擔任通事,為荷蘭人翻譯的何斌前來遊說鄭成功攻取台灣,他說:「台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也,可以雄其國,……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僅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依據《澎湖廳志/卷十一 舊事/紀兵》的紀錄,何斌接著「獻全臺地圖,請為鄉導.成功閱其圖歎曰:『此亦海外扶餘也』,乃率舟師取臺」。從這裡可以看出何斌以「雄其國」、「與中國抗衡」來向鄭成功遊說,而這是鄭成功第一次說出海上扶餘的紀錄、當時處於兵馬倥傯,心力交瘁的鄭成功,這時產生獨立建國,暫時遠離戰爭念頭的可能性是極高的。

鄭成功征台的決定遭到許多將領的反對,主要的理由是認為遠師攻台,未必能獲勝;其次是台灣尚處蠻荒方闢。而且,還有許多人擔心到台灣後,要打回中國,恢復明朝的可能性將大幅降低。因此鄭成功雖然一再公開安撫部將說只是「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爲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是私底下,極可能還是和他信得過的將領討論建立「海外扶餘」的事情。

因為當時許多詩文以「扶餘」、「虯髯客」比喻鄭成功海外建國之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曾和鄭成功會師進攻南京的張煌言所留下的一些詩文,例如《張蒼水詩文集》提到他曾上書勸鄭成功不要攻台,曰:「昔年長江之役,雖敗猶榮,已足流芳百世。若捲土重來,豈直汾陽、臨淮不足專美,即錢鏐、竇融亦不足並駕矣。倘尋徐福之行蹤、思盧敖之故跡,縱偷安一時,必貽譏千古;即觀史載陳宜中、張世傑兩人褒貶,可為明鑑。九仞一簣,殿下寧不自愛乎!夫虯髯一劇,只是傳奇濫說,豈有扶餘足王乎!若箕子之君朝鮮,又非可語於今日也!」,從文字脈絡當中,可以看出鄭成功曾向他解釋攻台以建立「海外扶餘」的理念,所以才有張煌言這段勸告「虯髯一劇,只是傳奇濫說,豈有扶餘足王乎」,希望鄭成功不要藉口「虯髯客」,躲避反清復明的責任。

鄭成功自比「海外扶餘」一事,終究逐漸流傳開來,同文集另還提到張煌言給監軍曹雲霖的信:「近有小詠云:『虯髯空擬浮家去,雁足虛傳屬國還』;又云:『平原一旅真孤掌,可有天戈靈武間』?感慨係之矣」(冰槎集/答曹雲霖監軍書)。後來鄭經在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復信給勸降的靖南王耿繼茂時,更明確引用了虯髯客建扶餘國的故事,從他一再宣示他遵從「先王之志」的態度看來,這應該是承襲自鄭成功的「海外扶餘」之理想。

另外還有不少文獻亦提到鄭成功將台灣比作「海外扶餘」,例如《 書臺嶠紳民電稟後 》也提到「鄭成功者,芝龍娶倭婦所生子也。當明季隆武、永曆之際,屢稱師寇海上。迨國朝順治十七年,自江南敗歸,爰奪臺灣為窟穴,居然自命為海外扶餘」。《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輯錄(七) 》提到「芝龍子成功兵既失利,以臺地乃其舊物,因驅荷蘭而據之;論者比之為海外扶餘」。

有了這樣的理念,鄭成功後來宣布「開國立家」、「建都承天府」、「立萬世不拔基業」,絕非爾然,因此,他的施政理念裏,也處處以建國為考慮,例如鄭成功治理台灣「令過於嚴,犯者,雖親信無赦」,所以建威伯馬信勸他「立國之初,宜用寬典」,但鄭成功回答說:「立國之初,法貴於嚴,庶不治流弊,俾後之守者,自易治耳」。又如他推行寓兵於農的政策,開宗明義說:「大凡治家治國,以食為先,….,茍國無食,雖有忠君愛國之事,亦難以治其國」。

就因為鄭成功這樣的「治國」理念和措施,傳到張煌言耳裏時(鄭成功東渡次年),他忍不住寫下這首被許多人引用的名詩:「只恐幼安肥遯老,藜床皁帽亦徒然。寄語避秦島上客,衣冠黃綺總堪疑」(采薇吟/得故人書至自台灣),其中「黃綺」代表天子,諷刺鄭成功避秦到台灣當皇帝。後來黃宗羲在《賜姓始末》末段特別記載:「史臣曰:鄭氏不出臺灣,徒經營自為立國之計,張司馬作詩誚之」。

arrow
arrow

    Tien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