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月在書店看到「左岸文化」出版的新書《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一開始我以為大概是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簡稱SEO)之類的書,翻了一下,才知道這是講許多大型網站尋求「個人化」帶來的後果與應變之道,引起我的好奇,所以就買回家了,不過到現在只是粗略翻過一遍,一直找不到時間好好細讀,一方面也是因為找不到精讀的動力。

 作者伊萊‧帕理澤(Eli Pariser)批判大型網站「個人化」的意旨非常清楚,就是「個人化」的服務原本想讓網友更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因此「自作主張」的模擬每個人的喜好,幫網友們過濾資訊,優先提供電腦程式所認為我們會喜歡的情報,但此舉反而無形中給每個人戴上「過濾罩」,窄化了我們的視線,因此全書大半篇幅大都在探討這個「過濾罩」如何自以為是的餵資訊,人們卻毫無防備的全然接受了,結果社會被孤立為一群群的社團,彼此沒有交集。

 了解作者的旨意後,回過頭來看書名,就會發現中文的翻譯過於誇大聳動,模糊了焦點,作者根本不是專門談搜尋引擎,而且其英文書名《The Filter Bubble --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更清楚說明主題在於「過濾罩」,範圍更大到整個網際網路,尤其強調社群網站如臉書、twitter,以及一些購物網站,出版社把罪名全掛在搜尋引擎,有失公允。

 作者認為:「我夢想的全民參與的時代遲遲不來,民主的要件之一是民眾必須尊重彼此的觀點,但包圍我們的防護罩卻愈來愈厚。民主仰賴的是民眾互相分享事實,我們得到的是平行而無交集的宇宙」。我贊成「民主的要件之一是民眾必須尊重彼此的觀點」,但把平行而無交集的宇宙全怪罪網站的個人化,以及他所認為的防護罩卻又太超過了。仔細想想我們的閱報習慣,是不是會自然讀我們想讀的報章雜誌,看我們想看的頻道,對其他的媒體一概忽略?一方面時間不夠,一方面也沒太多的耐心和包容力,即使沒有網站的「個人化」或所謂的「防護罩」,我們已經自我設限了,不是嗎?

 再者,人們獲得資訊的來源並沒有百分之百依賴網路,報章雜誌與電視仍有極大的魅力吸引人們的視線,所以作者的「防護罩」觀點值得重視,讓我們反省看待事物是不是有失偏頗,但不必把原因全丟給搜尋引擎(出版社觀點)或網際網路(作者觀點),是人們在無形中為自己罩上的「防護罩」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網際網路 搜尋引擎 過濾罩
    全站熱搜

    Tien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